专业软文代写,PPT设计,微信号:seozywzjs
手机:13006867332

成都49中坠亡案刚结束,湖北又一女生跳楼:他们为什么都想不开?

点击: 日期:2021-05-19

成都49中一案刚结束,湖北又发生了一起坠亡事故。

上周,49中的监控曝光后,让我们看到了痛心的一幕:

林同学走出教室后,来到了空无一人的水泵房,进行了割腕自杀。

他割一下,我的心也跟着痛一下。

由于割腕没能成功,他原路返回,走到了没有监控的区域,一跃而下……

林同学的死亡,令人痛惜。

写完这篇文章,我收到了很多评论。

有人替林同学的死亡惋惜;

有人为舆论的不理智愤愤不平;

还有更多的人费解:

好好的人,为什么要想不开呢?

自杀是和学业有关,还是和家庭有关呢?
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最近湖北爆出一则新闻:

一位14岁的女生在教学楼发生了坠亡。

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
《天目新闻》的记者,在走访后了解到:

跳楼女生安安(化名),今年14岁,平时由妈妈全职照料。

事发当天,妈妈把她送到学校时,她还向母亲要零食,并无异样。

可谁知道,不到一天的功夫,孩子就没了,家人都难以接受。

记者通过警方提供的监控以及线索,得知:

女孩之前成绩名列前茅,这一次考得不理想,被老师约谈。

当天,安安上英语课的时候心不在焉。

随后在课间直接起立,走到教室外往下跳。

家属质疑:

“老师的谈话,直接导致女生精神崩溃,对生活失去信心。”

但具体原因,警方还在调查。

如果你看到这里,就想用主观臆断的想法来得出结论:

孩子心理太脆弱了,动不动就拿生命开玩笑……

那我还是建议你不要看下去。

因为,即使是陌生人的生命,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重和理性看待。

我想说的是:

无论是林同学还是安安,他们自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,更值得我们重视。

也许和家庭有关,也许和学业有关,也许和心理问题有关。

而这些,和我们本身息息相关。

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“约死群”?

这种群里的成员,大多是平均年龄14、15岁的少年。

他们聚在群里的原因,无非有二——

和同样有自杀倾向的同龄人,探讨自杀;

怂恿和鼓励其他人自杀,还会介绍详细的自杀方法。

《冰点周刊》曾写过一篇文章,其中讲到了:

一位45岁的中年人徐世海,卧底“约死群”的故事。

刚加入群的时候,他总因为年纪的隔阂,显得格格不入。

年轻人聊学校、聊流行歌手,他一句话也插不上;

有人喊他打游戏,他因为不懂,只能找借口搪塞。

大部分时间潜水的他,唯独对一个话题很敏感。

只要有人发了“想死”的话题,他就马上加对方为好友。

并设为“特别关注”,进行私聊。

有时看到别人怂恿和鼓励自杀,他赶紧模仿年轻人的语气:

你真傻,有什么比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耍更有意义吗?

自杀就是胆小鬼,最后只能下地狱!

由于语气带有“说教”,他被“踢群”6次。

为了再次进入群聊,他只能重新申请账号,再找人拉他进群。

为此,他开始学习网络用语,偶尔在发言时加上粗话;

也会阅读研究青少年的心理书籍;

甚至为了跟上潮流,还会去学校门口听学生的聊天。

学聪明过后,他开始能够获得大家的信赖,也因此开启了“救人”模式。

一次,有男孩在群里发了一句“再见”,便爬上宿舍楼顶。

徐世海陪他聊了5个小时。

凌晨4点,男孩的一句话才让他心安下来:

放心,我想开了。

还有一个女生参加动漫展时,被人骗到酒店,拍了裸照,写下欠条。

为此深夜痛哭,产生了自杀念头。

徐世海一边开导,一边帮她报警。

看到这里,你可能想问:

徐世海很闲吗?他是记者吗?

为什么他要卧底自杀群,救下想要轻生的年轻人呢?

徐世海在现实中,是做装修工程的。

同时,是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。

45岁的他,也是一名父亲。

2020年5月12日,他17岁的儿子自杀了。

事发前一天,他和救援队做完工作回来,还看到两个儿子在玩游戏。

大儿子看到他回来,还给他倒茶,洗完衣服又拖了地。

可谁也想不到,第二天,他就被小区保安的一句话问懵了脸:

有个孩子从顶楼跳下来了,是不是你家孩子?

在亲戚朋友的印象里,大儿子身高186cm,阳光开朗,样貌帅气。

在同学印象里,儿子也是助人为乐。

爬山时,帮同伴背最重的包;

同学钱花完了,他拉着对方一起去吃饭。

甚至他还有着美术的爱好,规划了未来的目标:

学服装设计,或者做自媒体人。

就是外人眼里那么热爱生活的儿子,却这样走了……

无论如何,他都不敢相信儿子去世的消息。

他翻遍了儿子的遗物,也没找到其自杀的原因。

颓靡的他,偶然打开了儿子的QQ号,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群。

第一次看到里面的景象,令他后怕。

群里的话题,大多和“死亡”相关,还有人发了一些“暗黑漫画”。

群成员平均年龄在14、15岁,非常年轻,但他们对死亡的意愿却十分强烈。

有人表示,想要掐死某人;

有人说,真的活够了;

还有人介绍自杀的方法……

为了找到这些年轻人自杀的原因,他开始了潜伏的过程。

也是在这个过程中,他开始了解到年轻人的日常烦恼和压力。

有个18岁的男生告诉他,自己很不开心,但很少向人倾诉。

父母觉得他衣食无忧,是无病呻吟,连老师也经常责备他。

长期的自我怀疑,让他越来越敏感。

在半年的时间,他不断找徐世海聊天,有时候会聊到半夜2点。

一位单亲妈妈曾找过他帮忙,说自己14岁的儿子留下遗书,想要自杀。

徐世海通过聊天了解到,母亲太过追求完美,总批评他;

他给弟弟做饭,做得不好也被埋怨;

他想辍学打工,可是因为还没到法定劳动年龄而被拒绝。

在这样的环境下,他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

后来在徐世海的开解下,他总算放弃掉轻生的念头,也没中断过学业。

有个“优秀”的女生,之前一直上精英班,后来考试失利跌到了普通班。

每晚做题到深夜,常常为作业崩溃大哭,还会抽自己耳光,用圆规刺伤自己。

后来实在学不下去,父母不仅没有理解,还说了狠话:

你就是在家等死。

还断了她的生活费。

徐世海了解后,开始劝导她:

“全国学生那么多,都去清华、北大也坐不下呀。”

“人生就像心电图似的,起起伏伏才是活着,一马平川不就废了。”

在聊天的过程中,他不断寻找儿子的身影——

从小“省心”,习惯把压力埋在心底,对家长“报喜不报忧”。

后来,他总是对年轻人说:

别管遇到什么事,不方便跟家人说的都可以和我聊。

即使还会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哭中,他依然在网上讲出儿子的故事。

为什么呢?

就是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。

同时,也是让父母们意识到:

很多孩子出了问题,家长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
她能量

17 岁少年坠楼身亡后,父亲潜入聊天群,发现了儿子自杀的隐秘#木棉说#生活#正能量

视频号

在徐世海的故事里,我看到了太多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。

也看到了青少年的“不开心”,绝对不是无病呻吟。

如果你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身边年轻人自杀的事件并不是偶然。

2019年4月17日,上海的卢浦大桥上发生了一起跳桥坠亡的新闻。

案发时,一辆白色轿车停在车流中。

车中两人似乎发生了争执。

几秒钟的时间,一名17岁男生从车里走出来,快步跑向桥边,一跃而下。

身后的女人紧随其后,试图抓住男生,却没抓住。

男生跳下后,女人捶地痛哭,悲痛欲绝。

2020年9月17日,武汉一名14岁的初三男生,因为在教室与同学打扑克。

被班主任请家长到校配合管教。

母亲到的时候,在走廊扇了儿子两耳光。

谁知道,母亲转身的瞬间,儿子竟突然跳楼……

2021年3月15日,网传济南大学一名女生,留了遗书自杀。

在遗书中,她写到父亲的爱令其窒息。

还讲到了从小到大,与父亲发生过的不愉快的经历。

据警方透露,女生为吃药自杀……

世卫组织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,结果显示:

自杀是15-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。

2014年的《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研究》中,也显示:

大约每6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人有过自杀意念。

其中,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,前三分别是:

家庭矛盾、学业压力以及师生矛盾。

那么,为了防止像林同学、安安这样的自杀悲剧发生,我们可以做什么呢?

我认为,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:

1、好的家庭教育,是要懂得好好说话

未成年人遇到问题时,很多父母的做法总是令人不解。

他们不了解问题,反而先去指责孩子,甚至拿其他孩子比较。

“一个巴掌拍不响”;

“别人都会,怎么就你不会”;

“别找借口,就是你自己的问题”……

父母一旦说出这样的话,孩子即使想解释,也会立马咽进肚子里。

好的家庭教育,首先就是要学会好好说话。

用心平气和的、冷静的、平等的心态,去和孩子沟通,解决问题。

2、好的家庭教育,是懂得察言观色

孩子遇到问题,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,都会有反常的现象。

也许是闷闷不乐,也许是答非所问,也许是神情呆滞……

像徐世海的儿子,更是隐藏地很深。

他的儿子喜欢助人为乐,把压力放在心里,报喜不报忧。

看似很正常,实际上却值得父母重视。

因此,察言观色对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,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。

3、好的家庭教育,是一场生命教育

什么是生命教育?

美国教育专家詹姆斯·唐纳德·华特士,曾提出:

孩子们所学习的是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

而不只是如何找到一份工作、一种职业;

他们必须懂得如何明智、快乐而且成功地生活,

而不违背自己内在深层的需求;当然,更不会执着于金钱和权力。

而当下的很多父母,拼命鸡娃,把孩子变成了一台学习机器。

这是孩子读书的目的吗?这是教育的本质吗?

我想不是的。

就像泰戈尔说过的:

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。

好的家庭教育,不是让孩子疯狂学习,而是让他们从课本和生活中收获一些东西,

并不断挖掘自己的兴趣,体验人生的快乐。

我知道,这些听起来并不是很容易。

但正是如此,才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不易。

我想说,孩子的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,一时跑到第一并不意味着什么。

只有坚持到最后,才是真正的赢家。



服务热线

13006867332

微信免费咨询

微信咨询


微信号:seozywzjs

×